营建具有上海城市特征的“春景秋色”植物景观
发布者: 王锐 发布日期:2006-06-04 点击次数:938141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绿”战略,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以建设生态型城市和上海世博会举办为契机,在上海绿化林业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情况下,在上海以往植物引种驯化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从2000年起制定和实施了《上海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三年行动计划》,2004年起推进实施城市绿化“春景秋色”示范工程,同时编制完成《上海市绿地植物景观规划纲要》,制定了“以点带面,重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实施策略,计划到2009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初步实现上海绿地“春景秋色”,营建具有地带性特征和地域文化特点的植物景观。
1上海实施“春景秋色”示范工程的基础条件
1.1园林植物引种驯化与推广应用成果
通过1998~2003“两个环保三年行动”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和实践,从国内外引种了大量适合上海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新优园林植物,共计824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下同),其中乔灌木495种,宿根地被植物305个种,竹类植物7种,挺水植物17个种。
这些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丰富了绿地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升了绿地品位,尤其是色叶观花乔灌木,春花灌木如红王子锦带、花叶锦带、紫花海棠等,秋色叶种类如海滨木槿、乌桕、枫香等,常色叶植物如红叶石楠、花叶马褂木等,观果观茎类如山楂、火棘、红瑞木等。以这些植物为基础,突出色叶观花乔灌木的主体效果和骨干植物景观,适当结合宿根植物、挺水植物和竹类的配置,为营建上海城市绿化“春景秋色” 的季相景观,提供了植物材料的前期条件。
1.2 绿地植物应用的观念突破
1.2.1 绿地植物比例的优化
根据上海绿地GIS信息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绿地中,乔灌木比约为1:7,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比约为1:1。结合上海植被的地带性特征、绿地季相景观的体现、市民对夏荫冬阳的需求等因素,在今后的上海绿地中,为实现“春景秋色”景观,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比例需要适当提高。
1.2.2 植物应用形式的多样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绿化启动了规模化快速发展步伐,推广应用了不少新优植物,但由于大型绿地的规划设计理念未能适时更新,而且受“多出效益、快出效果”的观念驱使,植物应用形式多为单一种类植物的块状混交与片状密植,未能最大化发挥绿地植物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也不利于绿地的长效管理。
近年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国外规划设计理念的引入,特别是对色叶灌花乔灌木的生长习性与原本景观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逐步形成了植物应用形式多样化观念,尽可能避免块状混交与片状密植,多采用散植、丛植等自然式种植,尤其是花灌木的植物的配置研究和推广,增加群落物种种类,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改善绿地系统自维持机制,提高绿地群落构建水平。
2上海城市绿化“春景秋色”理念框架
2.1上海地带性植被特征
上海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内,四季分明,典型地带性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白栎(Q. fabr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落叶树种是上海残存自然植被中的优势树种,而壳斗科和樟科的常绿树种也是局部自然植被的建群种,以此为依据,在上海绿地中应营建具有地带性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
2.2“春景秋色”景观理念
“春景秋色”植物景观,即春季繁花、秋季色叶、夏荫浓绿、冬阳落地、四季变化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是基于四季分明的地带性气候特征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的范畴,是植物生态群落景观与“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绿化发展上的结合。通过规模化绿地应用、合理化植物配置,突出春花和秋色叶植物的造景功能,营建春季似锦的繁花、秋季如画的色叶植物景观,规模化的绿地应用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结合夏荫冬枝的合理化植物配置,使人感受到审美上的和谐。
3营建“春景秋色”植物景观的原则
3.1色彩多样性原则
在大型绿地集中使用色叶观花乔灌木,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达到规模化的景观效果;同时结合使用点缀等方式,突出绿地的春花和秋色叶的景观。
3.2景观和谐性原则
充分考虑绿地的整体布局、地势走向、地面上下空间等立地条件,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实现绿地内整体景观的和谐;重视与绿地周边环境的景观、文化等相协调,实现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3.3景观变化性原则
从四季变化的角度选择植物,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实现时间上的季相景观变化;重视整个绿地、甚至整个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实现空间上的景观变化。
4营建“春景秋色”植物景观的植物选择
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是“春景秋色”的基本景观特征得以体现的重要环节,为此,秋色叶树种、常色叶树种、观花乔木、花灌木和观果观杆类等植物,应在绿地中集中应用和合理配置。以下列出近年来上海城区绿地中部分重点应用的色叶
--来源:【《绿色东方》】